(相关资料图)
今年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10年来,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引入优质要素、弥补产业链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历经10年,21个自贸试验区已发展成中国开放型经济最为活跃、商品服务要素跨境流动最为自由便利的区域之一,集聚了大量国际化高素质人才、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也集聚了一批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依托自贸试验区,中国对外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在全球分工中的层次持续提升,有效形成了“引入优质要素—供给质量提升—需求层次升级—进一步引入优质要素”的良性循环,大幅提升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效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建设坚持大胆试、大胆闯,取得显著成效。据商务部统计,10年来,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领域类型。例如,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海关首创构建以“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海关账册”的全新海关监管制度体系,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上海发展高水平的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向其他地区推广;四川自贸试验区整合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等多方面资源,针对中小微企业资产轻、抵押少的现实情况,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积极作用,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相关费用,这一制度目前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通过积极探索破除阻碍国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自贸试验区持续推动优质要素在区域内集聚发展,成为中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高地。目前,各自贸试验区相继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江苏自贸试验区聚焦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两城一中心”建设,其中芯片之城集聚了国内集成电路设计10强企业的一半以上。同时,大量优质跨国公司也将自贸试验区作为其开拓中国市场的首要目的地。今年上半年,21家自贸试验区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1.2%;进出口增长8.6%,高出全国整体增速6.5个百分点。
制度创新无止境。展望未来,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项目建设核准程序、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必将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完善改革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合作 | 我要投稿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联系邮箱:396 029 142@qq.com
版权所有 基金播报
网站所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为传播更多的信息。